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游学网 >> 游学资讯 >> 游学动态 >> 浏览游学资讯

名教授四处挣钱:游学还是游商?

时间:2011-3-23 14:15:35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次数:
【字体:

近期,一篇网帖将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长江特聘学者、副院长刘泉声教授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网帖直指其是违规兼职的“学霸”,同时担任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全职岗位工作,侵吞国家科技资源。

 

正如报道所言,这无疑是个兼职时代的典型样本,而非特例。而很多国内知名学者之所以四处兼职、客座,恐怕不仅仅是图名,更重要的是其中深藏着某种潜规则,灰色利益链的存在,使得除了名之外,更是有利可图。通过解剖刘泉声这个样本,我们可以看到学术圈灰色利益泛滥的乱象。

 

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导致人才争夺战的动因,而人才争夺的背后恐怕隐藏着的更多的是各种利益的纠葛。刘泉声之所以吃香,能够身兼数职并且从中渔利,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利欲所致,而是学术环境所造成的。各地、各高校都有引进人才的计划,而这些都是基于某些利益考量的,人才的稀缺性以及实现利益的迫切性,使得知名学者身兼数职顺理成章。一个教授,多个东家,也就出现了“每个大学和科研院所对外宣称的院士数相加,远远大于两院公布的院士数额”的吊诡。

 

本来,专业人才稀缺更应该资源共享,但这只是就学术领域而言,这种资源共享并不是站在瓜分利益的基础上。如今学术愈发功利化,学术场域大有异变成名利场的趋势。学术环境的恶化,必然导致潜规则丛生,成为学术灰色利益链滋生的土壤。鉴于此,刘泉声这一样本的出现,或许只是利益分赃的一个样本,但其带来的却是整个学术风气的糜烂。

 

名教授四处兼职挣钱,利益的驱动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术场域一旦沾上了浓厚的铜臭,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卷入了这条灰色的利益链条。表面上看,是名教授四处捞钱,而实质上,在利益合谋中,名教授只不过是颗棋子,并不是利益分赃的大头。从这一点而言,教授牺牲名誉换取功利,并成为利益集团的棋子,不但可恶更是可悲。

 

身兼数职,学术的资源共享固然是好事情,有利于发挥学术社会功用的最大化,同时还能传播学术思想,孔子周游列国就是很好的典范。而实际上,这种意在实现学术资源共享、创造社会价值的游学现象也一直延续至今。但刘泉声这样的行为可不像是游学,倒像是个游商,凭着学术的地位,为了私利四处捞钱,甚至不惜成为学术利益集团的棋子。而要终结这些“学术游商”,完善制度和学术规范,打破灰色利益链条恐怕才是有效的实现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