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游学网 >> 游学资讯 >> 常见问题 >> 浏览游学资讯

香港人烧钱游学为哪般 放松?投资?还是见识?

时间:2013-5-10 13:55:01 来源:中国网 查看次数:
【字体:

5月,留学旺季即将启动,一个活跃于香港白领圈层的热门关键词开始浮出水面“游学”。近年来,“游学”族群正在成为香港出国大军中的一支庞大分队,一群家底殷实的好学分子辞去还算体面的工作,以“求学”之名周游列国,遍访名山大川,以“边游边学”自我标榜,但是,他们出国,并不是出于“文凭”之类的功利目的,这群斥耗巨资、越洋过海的中产,仅仅是为了“资历”、“见识”,或者结交一群金发碧眼的洋朋友。

“没有过一次以上的疯狂"游学",人生不就白活了吗?”游学族们近乎夸张的口头禅,抒发着他们前卫先锋的生活态度。而热血游学分子则用行动宣告游学,并非只是留学项目的简单变形,而是一种高端消费活动他们用巨资置换人生体验,用“暴走”方式书写个人自传,他们宁可中断小有成就的事业,也要在自己的人生史簿上,添置一段前途未卜的出国经验。


“游学族”用青春和重金,交换人生经历

KPMG香港分公司职员CARINA最近很忙,除了上班之外,她还要上网搜索欧美商学院的报考、招录讯息,并翻来覆去地审阅自己几易其稿的出国申请文书……“我现在恨不得把所有的特长都写上……麻将打得特别好算吗?具有多年血拼经验算吗?”CARINA深知,与自己相似,具有中国本土名校的本科学历、英语八级、数年财会经验的所谓“资深人士”,在香港庞大的“游学大军”中并无过硬竞争力,所以,她要狠狠地较真申请文书的字眼,还要调动自己的智力极限,制定囊括出国成本精算、个人性格指数等精确指标在内的详尽留学规划。所以,即使距离预期的出国时间还有大半年,她已经把自己变成了焦急的热锅蚂蚁。

但剖白自己出国动机的时候,CARINA却换了一副轻描淡写的语气。“我只是想多结交些很牛的朋友万一将来自己就读的商学院出一个总统或者首富怎么办?能跟首富或总统当过同窗,这该是多么有趣呀!”也正因为这样,CARINA把INSEAD (欧洲工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顶尖名校列为首选,还有一大群二线商学院作为“备选”阵容于她本人而言,名校商学院的毕业证书或文凭,都没有“优质人脉”、“优质朋友”更具吸引力。她并不想功利地组建一个为飞黄腾达服务的“人脉圈”,而仅仅是“和不同文化、不同国度的优质人才待在一起”,便可抵偿她即将拨出的留学巨款。

但与CARINA这种幻想联翩的“准游学族”不同,已经把游学变成“现在进行时”的香港白领VIRA,如今已经在香榭丽大道上吸嗅新鲜空气,5℃左右的气温、三五步就被花丛和雕塑包缠的氛围,让她觉得即使报读了巴黎北大学这样的二线学府,也物有所值。不过她“以学代游”的计划却不会轻易歇止,因为,她的出行地图上至少还有六个地点没有“画叉”。她衡量自己“毕业”的标准,并不是学分修齐、所有学科绩点都达到A或A +,而是完成一个个“TRAVEL MISSON”,譬如,“去各个时区的国家和地区看日出”、“搜集5个国家的枫叶标本”、“分别在五大洋拍摄泰坦尼克式飞翔镜头”这股执着劲儿,恐怕只有环绕全球的麦哲伦、《泰囧》里那个把旅行计划都写在笔记本里的“王宝”能够媲美。但VIRA深知,“这辈子恐怕都很难"毕业",因为经费预算太高了”。

另一个趋势是,一些香港“游学族”还有“内地游”的倾向。他们有时会选择内地的重点本科,或者开设“侨生班”的院校就读,这不仅仅是被“祖国大好河山”所感召,而是如同香港《领袖人物》记者Macar所透露的那样:“他们往往带着某些重要的社会的、科学的、人文的议题来到中国大陆进行主题游。”而中国大陆幅员辽阔、资源庞大、地域文化样本丰富,这些特质也令香港游学族心驰神往。

对于家境殷实、观念前卫的游学族而言,“游学”既是物质消费也是精神消费。或许,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留学成绩、学分绩点、文凭证书是多么的耀眼和光鲜,他们从自己漫长的工作生涯中抽取一段相对闲暇的青春时光,以此同国际名校、世界景点、各地人种之间来一场深度的“邂逅”,这本身已经是一场青春的交易。游学族们一掷重金,收获的是满载各地风情的相册、遍及全球的人脉和眼界,又或者仅仅是暂别工作重压的一段愉悦时光。

一个关乎游学消费的等式也应运而生:花100万游学=心理放松+出国见闻+名校学历+个人素质提升。


高难度游戏:财富门槛+学识门槛

心情不爽、工作不顺,就撂下沉重的工作担子加入“游学”行列这个说起来如此轻松Easy的动作,实非一般的工薪族所能承受。“如果你有一百万,你为什么不购入一套房子,而是用于出国散心、增值充电?”CARINA的话,实际上也是“游学族”们经常遭遇的选择题。在大多数港人对“房子”趋之若鹜的当今时下,成本与“购房”几近相同的“游学”,恐怕真的是一种“曲高和寡”的高端小众娱乐项目。

以欧洲工商学院的MBA学科为例,学费约为每年6万欧元(折合人民币50万元),加上日常开销,每年下来70万-80万元。而其他一些二线商学院、院校或学科,学费不见便宜,学制可能更长,进一步拉高游学成本。因此有人透露了一个“游学族”的“底线”数字1000万元左右的家底有可能才刚刚够到“游学”的准入门槛,只有“仓廪实”才有资格投身于“游学”这个烧钱游戏之中。

尽管,许多“游学族”出国远行看起来并非出于正经的目的,但效果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游学族们往往重游轻学,但恰恰就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学”,便让自己的事业获得无形增值。譬如,欧美一些重点商学院的咨询、营销类学科,会将学费和毕业后预期收益的对比情况,制成曲线图或饼状图列在官方网站上,供报读者提前预览、参考,游学者只需浏览参考图,便可大致判断“游学后”的回报状况,这简直相当于一份及时的理财报表,游学族们可以按照“炒股”的方式,依照官网的信息提示,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院校来报读。而于“游学族”们而言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则是,有留学专家透露,大多数情况下,报读了欧美知名商科院校,经过充值镀金,毕业后2-3年的收入即可抵消游学成本,这使得特定院校、特定方向的“游学”在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

不过,即使“游学族”钱多人豪爽,毫无功利念头,也不代表他们在择校、择国上可以随心所欲。在经济基础达标的前提下,游学族们依然要按照传统的留学程序,通过语言考试、面试签证、校方考核才能入读心仪院校,从这点上说,无论是“不功利”的“游学”,还是“功利”的“留学”,招录程序都是一视同仁的。这也间接地致使“游学”变成了一个既有财富门槛,又有学识门槛的高难度游戏。


“游学”群体暗示香港求学消费观转型

不惜代价、以“任性”、“冲动”、“放松”为表现形式的“游学”,和精心策划、步步谨慎的“留学”,两种求学路线的PK,也彰显着香港人求学消费观的转型现状。正如Macar所说:“过去,香港人十分务实,什么都要和金钱、升值挂钩,"留学"也不外如是。但是,"游学"族群的出现,终于让大家看到,香港人终于可以不再仅仅为"赚钱"而做一件事,反而可以为"烧钱"而做一件事。”

这或许是香港城市节奏“放缓、放慢”的标志。香港资深艺术推广营销人贾士奇说:“如果越来越多香港人愿意辞掉工作去"游学",那至少说明了一点,他们不会因为"炒老板鱿鱼"而变得生活拮据、处境困苦,生活节奏已不像过去那样高度绷紧,开始变得松弛软化。另外,由于上一代的财富积累,一些香港中高产阶层的收入水平,已经可以担负1年或者数年的游学成本,他们也愿意用一笔巨资来交换人生经历、出国见闻或异域友情,这就是消费观的变化。过去,港人更奉行"用青春赌明天"的逻辑,更愿意用金钱来交换功利性的"成才、发达"机会,进行"未来"投资,而现在,"用青春换今天"成为更多80后、90后的选择,"游学"便是这种"交换逻辑"的体现。”

亦有学者认为“游学族”人士可能含有潜在的心理郁结。深圳资深人力资源总监陈华武透露,现代职场人士“心理亚健康”症状较重,极端的职场环境,会激起白领人士以更为反叛的方式回应,而“游学”便是其中一种极端消费、情绪化消费。“其实不止是香港,都市职场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长期紧张的工作节奏,致使很多职员都有一种阶段性爆发的"避世"心理,这种心理经常导致情绪化、不理性消费行为,而"游学"恰恰令职员的"避世欲"和"极端消费欲"得到了双重的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