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游学网 >> 游学资讯 >> 常见问题 >> 浏览游学资讯

“中国式游学”是否该变变了?

时间:2012-12-20 10:59:31 来源:人民网 查看次数:
【字体:

市場亂象叢生,家長誤區重重,孩子收獲甚少———
 

據了解,“游學”這一概念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英國。在歐美國家,游學已經有了60多年的歷史。而在中國,說到“游學”似乎還是近十年的事情,家長不清楚、學生不了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洋概念的“游學”來到中國,就成為了頗具特色的 “中國式游學”。


■問題剖析


“中國式游學”當前“病症”


□整個市場目前狀態可用一個“亂”字來形容
 

“60多年的游學歷史,讓外國人的游學已經建立起來一整套完整的保障體系,學生們往往在一年前就已經定好了營地,在這之前會做好充足的准備工作﹔外國人也建立起了完善的安全體系,目的是讓家長們對此非常放心”,一位有過多年游學業內工作經歷的人士告訴記者。
 

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游學項目只是近十年來開始出現在市場上,因此很多家長對於游學到底是怎麼回事還並不太清楚。“有的家長是看到其他家庭為孩子選擇了‘游學’自己才這麼做,其實是在跟風,是在‘被迫游學’”,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會長桑澎指出,學生並不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游學項目中來,而是在家長的安排下、抱著旅游的心態選擇游學的。 “整個中國游學市場目前的狀態可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首先一個原因是國家目前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指導,整個市場處於無序管理的狀態”,桑澎說。
 

“游學市場正在升溫,可是中國的游學還沒有能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業體系,其中確實存在一些投機取巧的游學機構”,新東方國際游學推廣管理中心主任劉婷向記者表示,游學市場目前現狀和早期的留學市場一樣,這可能是發展都要必經的一個階段。


□家長的呵護有加有時是種錯
 

每個子女都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皇帝”,父母也更是把他們捧在手心裡。突然送去游學,家長的心理可謂是“提心吊膽”,甚至有的家長不放心甚至隨團 “親子游”。中國學生選擇去海外游學,其實並不單單考驗中國孩子們的語言溝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對於從小就對孩子呵護有加的中國家長而言,也更是一種考驗。
 

現實表明,中國家長的過度關心有時反而造成了孩子們的叛逆心理。澳際教育游學部總監盧杰告訴記者:“每年參加游學的學生中,總會有家長不停地給孩子打電話,結果造成孩子逆反、關機等事情的發生。”盧杰指出,中國家長們過度關注孩子在海外的情況,反而會干擾到孩子的游學體驗,使孩子無法放空自己專注地學習並享受新鮮事物。
 

英孚海外游學中國區負責人姜楠接觸過很多家長的游學咨詢。她告訴記者:“游歷和課程安排是家長很關心的,而家長們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還是游學的安全問題。”


□身處國外卻跳不出國人的圈子
 

2011年7月份,劉田(化名)參加了學校與美國某大學的游學交流項目,為期25天。走出了國門,劉田對於這次美國游學之旅寄予的第一個願望就是:好好鍛煉下自己的口語。可是,他的願望落空了。“游學團裡都是中國人,說英語的機會並不多”,劉田告訴記者,前半個月的時間是在該大學裡進行學習,除了出去購物之外,課堂上是唯一能夠有機會說英語的地方。
 

由於游學的時間很短暫,個人辦理出國簽証非常麻煩,絕大多數家長都會給孩子報個游學團,以便省去簽証上諸多的麻煩事。於是也就出現了很多像劉田一樣經歷的學生:大家抱團出國游學,結果依然生活在中國學生的圈子裡。
 

“現在的情況是:中國學生集體出國,然后又集體回國,現在的游學真是變了味”,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會長桑澎向記者感嘆道,“上午進行語言學習,下午參加各種活動,絕大多數游學項目的內容都是雷同的,指望這兩三周的語言學習就能提高學生們的英語水平,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桑會長指出。
 

一位留學界的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利用這十多天的游學時間試圖讓孩子在國外學習英語,還不如直接讓孩子在國內參加個‘1對1’的英語培訓班,或者請個外教來教孩子英語,國內的花費肯定沒有游學這麼高。”


□走馬觀花式行程讓孩子們疲於奔命卻收獲甚少
 

第一個願望沒能實現,劉田就寄希望於第二個願望。在為期15天的語言學習之后,劉田終於迎來了難得的“美國行”。他希望能夠借此見見大世面、開闊下眼界。可是由於時間緊、行程滿,他最后連玩都沒玩夠。
 

從華盛頓到紐約、從費城到波士頓、最后從洛杉磯飛到了舊金山,劉田在十天時間裡游了美國6個主要城市。“這是此次美國游學最大的遺憾,感覺一切都太走馬觀花了”,劉田告訴記者,最不應該的就是以團隊的方式來游美國,沒能夠細細體味美國文化。
 

“游學的主要使命是打破文化地域和語言的障礙,打破這個障礙的方法就是到當地國家去,和當地人生活在一起,你才能夠真正的掌握他們的文化和語言基礎”,英孚海外游學中國區負責人姜楠告訴記者,這是游學概念的精髓,如果單單只是以游學的名義、但游學的安排與走馬觀花的旅游行程幾乎很接近,也就失去了游學本身無論是教育還是文化的意義。
 

而現實中,將游學安排的和旅游一樣的情況並不少見。記者在網上查看相關游學機構的活動內容介紹時就發現,不少游學機構的行程安排都是“滿滿的”。“麻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美國西點軍校、波士頓州議會大廈、肯尼迪圖書館……”在一所游學團的活動內容介紹中,記者看到在兩周的行程中學生們將要游覽16處景點,其中還不包括兩天的在校內學習。
 

“外國人游學是一個地方待上十幾天,中國人游學則是利用十幾天的時間盡可能地去不同地方”,一位游學業界的人士告訴記者,中國家長希望讓孩子花最少的錢、游覽最多的地方。整個過程下來,孩子特別的累,但收獲卻少。
 

姜楠指出:“中國的獨生子女在家裡受到很多人的照顧,而在國外有時生活在寄宿家庭中,這對中國的獨生子女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從很多寄宿家庭傳遞過來的情況表明,有些中國學生不怎麼跟寄宿家庭進行交流,他們更喜歡玩電腦、玩游戲,這無疑和游學本身要實現充分交流的目的有些不一致。”

 

网友评论: